2025年3月29日深夜,安徽德上高速上一辆开启NOA(领航辅助驾驶)功能的小米SU7撞向施工隔离带,三名年轻生命在爆燃中消逝。这场悲剧不仅撕开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光鲜外衣,更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“概念混淆”与“责任模糊”乱象。当技术狂奔撞上安全底线,我们需要追问:被过度美化的辅助驾驶,究竟是一场解放双手的革新,还是一颗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? 一、概念混淆:从“辅助”到“自动”的文字游戏 事故发生后,舆论争议的焦点直指车企对“智能驾驶”的模糊定义。小米SU7搭载的NOA功能属于L2级辅助驾驶系统,其本质是“辅助驾驶”,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实时路况并准备随时接管。然而,在车企的营销话术中,“辅助”二字常被刻意淡化,取而代之的是“领航”“智驾”等充满未来感的词汇,甚至发布会演示中频繁出现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的画面,暗示“自动驾驶”已触手可及。 这种文字游戏的代价是惨痛的。调查显示,60%的消费者误认为L2级系统“可完全信任”,部分车主甚至在高速上睡觉、刷手机,将生命权交给算法。此次事故中,系统从预警到碰撞仅留给驾驶员2秒反应时间,而人类平均反应需1.5-2.5秒,技术局限性在生死瞬间暴露无遗。车企用“L2.999”“无限接近L3”等话术包装产品,却将“需人工监控”的免责声明深埋于用户手册,这种“技术激进、责任保守”的双标行为,无异于将消费者推向风险边缘。 二、技术短板:被营销掩盖的“长尾困境” 事故复盘揭示了智能驾驶系统的三重失效:感知盲区、数据滞后与逻辑缺陷。 小米SU7标准版未搭载激光雷达,仅依赖纯视觉方案,在夜间施工路段对异形障碍物(如水泥桩、静态水马)的识别距离不足200米,远低于高速安全标准。高精地图更新滞后导致系统未识别施工限速,而AEB(自动紧急制动)在驾驶员接管后停止介入的设计,更让本可避免的撞击成为必然。 这些问题并非个例。行业价格战下,车企为压缩成本,以低算力芯片、单一传感器替代高安全冗余方案,导致系统在逆光、雨雪等复杂场景中形同虚设。更讽刺的是,部分车企将安全功能“等级化”,低配车型的智驾系统沦为营销噱头,与高配版性能天差地别。当“降本增效”凌驾于安全严谨性之上,技术便从护航者沦为刽子手。 三、责任真空:谁该为“人机博弈”买单? 事故责任认定陷入“车企与用户互踢皮球”的僵局。小米强调“驾驶员需全程监控”,家属则质问“系统为何未强制避险”。这种矛盾折射出法律与技术的脱节:现行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仍以“人类驾驶”为责任主体,而智驾系统的过失尚无界定标准。即便如深圳等地尝试立法,规定“有驾驶人时追责用户,无驾驶人时追责车企”,但L2级系统“人机共驾”的模糊状态仍让责任归属悬而未决。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据黑箱问题。事故数据解析权掌握在车企手中,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,用户维权举步维艰。此次事故中,小米未主动披露AEB触发状态与车门解锁细节,进一步加剧公众信任危机。当技术成为逃避责任的护身符,法治便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。 四、破局之路:从“野蛮生长”到“敬畏生命” 小米事故如同一面镜子,照出智能驾驶行业的三大转型方向: 1.技术回归安全本质:提升复杂场景感知能力,强制高配安全硬件(如激光雷达)全系标配;建立高精地图实时更新联盟,避免“数据孤岛”。 2.营销戴上“紧箍咒”:禁止使用“自动驾驶”“零接管”等误导性词汇,强制宣传物料中风险提示占比不低于一定比例;将辅助驾驶操作培训纳入交车流程,未通过模拟测试者限制功能使用。 3.法律填补责任真空:加快修订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,明确L3级以上系统的“机器驾驶人”身份;建立第三方事故鉴定机构,打破车企数据垄断;推行“智驾险”强制投保,平衡用户与车企风险。 技术可以重来,但生命只有一次!小米SU7的残骸仍在警示我们:当车企将“智驾”包装成资本市场的兴奋剂时,每一次技术跃进都可能以普通人的生命为代价。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取代人类,而是让出行更安全。唯有放下对“无人驾驶”乌托邦的执念,让技术谦卑地服务于人,这场出行革命才能真正驶向光明未来。
|